Saturday, 11 January 2014

念珠

"念珠",有人叫:"數珠"也有人叫"佛珠",因為它是念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,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(有兩三種外道,他們也仿效佛教在使用念珠。)念珠,梵名叫做"缽塞莫"。
經云:"佛告(毗琉璃)王言:大王若欲滅煩惱報障者,當慣(串)木株子一百八以常自隨,若行、若坐、若臥、恒常至心,無分散意,稱佛陀、達摩、僧伽名,乃過(掐)一株子(今日"念珠"也),如果漸次度(掐)木株子。

若十若二十,若百若千,乃至百千萬,若能滿二十萬遍,身心不亂,無諸謅曲者,得生三焰天(中略)若能滿一百萬遍者,常得斷百八結業,而得無上之勝果,始名背生死流,趣向涅槃。"


念珠的粒數,按藏經的記載:
最上品的念珠是一千零八十粒(這種念珠,因太長,僅為極少數高僧大德或潛修者使用,以及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者外,極少人使用)

上品一百零八粒(密宗行者為一百一十粒);中品五十四粒;下品二十七粒。

另有四十二粒、二十一粒、十四粒及淨宗的三十六粒、禪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種。
它的粒數各有其含義:如一千零八十粒的,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個數,而成為一千零八十粒。

一百零八粒的,是表示單純的一百零八種煩惱;
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;或一百零八種無量三昧;
或本有的五十四位與修證(由修行而得者)的五十四位。(一百零八數所代表的含義很多,不贅)。

五十四粒的,是表示修生(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種境界,與修證同)之五十四粒。
四十二粒的,乃住、行、向、地等菩薩乘之階位也。
二十七粒的是表聲聞之二十七賢聖。
二十一粒的是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生之十地及佛果。
十四粒的,是表示《仁王經》所說的十四忍(三賢、十聖加正覺)。

其餘三十六、十八等粒數的,有的是為攜帶方便,使一百零八數三分之或六分之而已;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通變化,別無其他深義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