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前行》正在讲“依止上师”。昨天从显宗和密宗两个角度,介绍了上师所应具备的法相。今天再讲讲与上述相反应当舍弃[1]的上师相。
现在有些上师不具法相,弟子在没有依止之前务必要观察,就算人们称他为“上师”,但也没有必要去依止。
什么样的上师不能依止呢?下面会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,《如意宝藏论》、《功德藏》、《大圆满心性休息》等其他论典中,对此也有广说。希望大家经常翻阅这些经论,详细去了解所应依止的上师需要什么条件?不能依止的上师又有哪些?倘若不明白这一点,依止上师几十年才发现他是个骗子,此时,自己的精力都已经耗尽了,若再重新寻找另一位上师,人生也没有时间了,这是相当可悲的。
因此,作为学佛的修行人,观察上师和依止上师特别关键。现在汉地有一部分人,对上师根本不观察、不了解,随随便便就去依止,依止完了又开始后悔、毁谤、舍弃,这样实在没有必要。如果上师是个骗子,不具备任何法相,没有灌顶,没有传承,也不懂得佛教教理,完全是为了名利而诈现威仪、吸引众人,那舍弃他也不一定有过失。但这个也不好说,倘若他以前确实听过一些法,有这个传承,然后再给别人念,就算目的不是为了利他,但所传的法毕竟是如来教言,舍弃他也许还是有过失。
所以,最保险、最可靠的方法,就是在没有依止之前,首先一定要观察。有些人说来不及了,但又不是得急性阑尾炎,怎么会来不及了?你二三十年、甚至七八十年都没学过佛,现在也不必急于一时,至少应打听一下这个上师到底如何,或者在他身边呆一呆,帮他做点事情,看他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。现在很多佛教徒,尤其是以前没闻思过的人,经常都会犯这个毛病:依止完了发现上师有许多毛病,然后就开始后悔、诽谤,这样有很大过失。因此,在依止上师之前,大家务必要详细观察。
下面讲几种不能依止的上师:
一、如木磨之上师
有些人本来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,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贵族子弟[2]等,种姓方面已胜过他人;或者住在圣者所在的地方,比如五明佛学院、青海等地,特别愚昧的人就把他当成了大成就者:“啊,您真是那里来的?那我肯定要依止!”然后到处打电话,说某地来了个上师,肯定很了不起,一定要去灌顶、听法。还有人说他是某某上师的儿子、侄子、孙子,这样那样的亲戚朋友,以此也能糊弄不少信徒。其实就算上师非常了不起,他的亲戚也不一定个个都好。就像释迦牟尼佛是三界怙主、人天导师,但他的亲戚提婆达多为人怎么样?大家应该十分清楚。
还有些人,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,到处宣扬自己的传承如何如何;或者,虽具有少分闻思修的功德,却并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修持,而是担心失去上师的地位等,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。以上这些上师,都称为“如木磨之上师”。
所谓的木磨,是指形象跟磨子没什么差别,发出的声音甚至比磨子还嘈杂,但实际上根本磨不碎什么粮食,最后只能磨损自己。同样,有些上师外表上装得道貌岸然,名声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识还响亮,但所作所为只不过在欺骗别人,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。
依止这样的上师,弟子不但得不到任何闻思修的超世间功德,反而还会在他的误导下逐渐堕入恶趣,相当危险。所以,佛陀在经典中说了,上师的种姓不重要,名声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什么?就是学处。学处一方面指戒律,一方面指他的境界。一个人若能具足这两条,并通达显密一切法要,那么即使是个乞丐,也值得我们顶戴。
然而遗憾的是,不管古代还是现代,被虚假头衔所蒙蔽的,往往大有人在。《摩诃僧祇律》中就讲了一则公案:从前有位弗卢酰婆罗门,他门下有五百名弟子,是位人人敬重的国师。他家有个佣人生了个儿子,名叫迦罗呵,从小就聪明伶俐、记忆力极佳。迦罗呵平时担任孩子的仆人,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凡是听过的法,都能忆持不忘。有一次,他和那些孩子起了冲突,一气之下便远走他乡,到了邻国。
在那里,他谎称是弗卢酰婆罗门的儿子,叫耶若达多,离乡背井特来向该国的国师求学。国师深受感动,当场就答应他的请求。迦罗呵非常聪明,表现相当优异。国师十分欢喜,不但指派他教授自己的五百名弟子,还把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。从此以后,迦罗呵的生活渐渐丰足安乐,但是,他身在福中不知福,常嫌弃妻子做的饭菜不合口味。妻子一点也不抱怨,甚至想学波罗奈的饮食,以讨丈夫欢心。
后来,弗卢酰婆罗门得知了迦罗呵的事,准备去邻国将他捉回。这天,恰巧迦罗呵与门徒外游,远远看见弗卢酰婆罗门迎面走来,他惊慌不已,急着打发随行的门徒离开,之后走到弗卢酰婆罗门面前,顶礼跪拜,苦苦地哀求:“我来这里,谎称您是我的父亲,才能投靠国师学习经典,娶他的女儿。请您不要张扬我的秘密,我以后一定会侍奉您。”弗卢酰婆罗门善解世事,便不再追究,说:“你确实是我的儿子!”并跟着迦罗呵一起回家。
一进家门,迦罗呵告诉妻子,自己的父亲前来探望。妻子喜出望外,忙准备了各种佳肴进行招待。用餐完毕后,妻子等到适当的时机,私下请教弗卢酰婆罗门:“我照三餐侍奉丈夫,可是他都不满意。希望您指点我,以前耶若达多在家喜欢吃哪些菜?我愿意学习。”
弗卢酰婆罗门见她一片真诚,却苦于迦罗呵的挑剔,非常生气。于是教她一个方法:迦罗呵若再嫌饭菜难吃,就在他身旁小声地念这首偈子──“无亲游他方,欺诳天下人,粗食是常食,细食复何嫌?”
送走弗卢酰婆罗门后,迦罗呵故态复萌,吃饭时依旧挑剔生气。妻子就照着这个方法,不慌不忙地诵出偈子。迦罗呵听后满脸怒气,却也不敢多言。为了怕妻子揭发他的身份,从此,他低声下气地随顺妻子,再也不敢挑食了。
如今像这位佣人之子般的相似上师,确实不计其数、比比皆是。有些人连世间人格都不具足,闻思修什么功德都没有,却自以为非常了不起;有些人虽有一点点功德,可从来没有想过出离、解脱,在别人面前显得很庄严,也只为了即生获得地位、财物等。这样的上师,最终只能毁了自己,也毁了他人。所以,大家在学习佛法时,首先一定要擦亮慧眼,看所依止的上师是否真正具足法相。
二、如井蛙之上师
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,自己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,根本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——不要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、证悟空性的智慧、广度有情的善巧方便,甚至连基本人格也没有,连一般的人都不如。就算是不学佛的世间人,有些也不会说妄语欺骗别人,说话实实在在,行为也能表里如一,但这些上师连如此美德都不具足,性格品行极其低劣。
可是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轻信,不经观察就将他捧得高高的,什么“活佛”、“上师”、“堪布”、“法王”,一大堆名号轻易就加在他头上,认为他是三界唯一的怙主。这时候的他,明明什么都不懂,对世间和出世间的法也没有广闻博学,只是身边几个愚笨的徒弟天天奉承,以至于自己被名闻利养熏得面目全非,骄傲自满、目空一切,对大德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,这种上师就叫“如井蛙之上师”。
以前法王如意宝出国时,印度某个中心派来的一位老上师,在众人面前表现得特别傲慢。当时我身边有位堪布,就悄悄地说:“这个人就是《前行》里讲的井蛙上师,自己什么都不懂,只有去欺骗下面的愚笨徒弟了。”
确实,有些上师有了点名声,身边有了一些弟子,便开始得意忘形起来。但诚如无垢光尊者在《心性休息》中所说[3],纵然弟子多如蛆虫,也没有任何意义。这些弟子什么道理都不明白,盲目地把上师看作佛。上师虽说有财、有名、有势力,但行为非常不如法,跟特别低劣的人没什么差别,这样的上师目光短浅,就如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。
井底之蛙是什么样的呢?据说,从前有一只年迈的青蛙,长期居住在小小的井底。一天,大海里的一只青蛙来到它面前。
井蛙问:“你是从哪里来的?”
海蛙回答:“我从大海来。”
井蛙问:“你的海有多大呢?”
海蛙说:“大海非常非常大。”
井蛙问:“那么,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大吗?”
海蛙连连摇头:“远远不止。”
井蛙又问:“那么,有没有它的一半大?”
海蛙还是边摇头边说:“不止不止。”
井蛙继续问:“难道有这个井这么大吗?”
海蛙依旧重复着前面的话:“不止不止。”
井蛙不相信地说:“不可能有那么大吧?那么,我们一起去看看吧。”
于是,两只青蛙一同前去。当见到大海时,那只井蛙顿时昏厥,头颅崩裂而吓死了。
唐代韩愈在《原道》中也说:“坐井而观天,曰天小者,非天小也。”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空,会觉得天很小很小,其实并不是天太小,而是自己的眼光太狭窄。《二规教言论》中也讲过[4],有些人因智慧不成熟,或者因孤陋寡闻、没见过世面,常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,这是非常可笑的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