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共愿、我们的共誓、大家的共誓,但是我有别愿方便,这是没问题的。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别愿。那你说我能不能像阿弥陀佛一样发四十八愿呢?像蕅益大师、近代的来果老和尚,还有很多法师们,都发过很多别愿的,别愿!那我们在这个共誓中,就是所谓的共誓中,相续内容中,我们可以各立别愿,这个没问题,但是往生一定是要认清的,不敢马虎。别誓、别愿,可以,没问题,一点儿障碍都没有。
像这个阿弥陀佛、药师佛、释迦文佛,乃至十方诸佛各有别愿所立,像释迦牟尼佛为了在这个五浊恶世成就无上菩提,立了五百大誓,五百个重誓,以令其在浊世不退佛身。他方世界的善知识来到这个浊恶的世间,保不住。因为啥呢?太浊了,就是这个虚妄到极致了。所以我们这是浊世之末呀,浊世之末!虽然是我们的业力所幻现,佛肯定是没有退失,但我们的业力已经所致了,导致这种结果。所以,别愿没问题。
佛告阿难:‘汝今善听!吾今为汝说。有十往生法,可得解脱。
那么第一个方法呢是无相说,无相说也就是无缘说,无相说。这个无相往生的方便,不离本座往生刹土,诸佛净土,无来无去,真实功德,一念之中即得成就。那你不得这个无相方便那咋办呢?那就取相说。
今为汝说,有十往生法,可得解脱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观身正念,常怀欢喜,以饮食、衣服,施佛及僧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那么这有十种法,这就是取相方便了。你在这个无相上不得方便,那就给你取相方便。什么方便呢?令众生得以度脱啊。取相方便呢对我们凡夫来说并没有什么,很踏实的。那么所谓的“观身正念”实际是无相者的方便。刚才说观身就是观无缘。那么,正念者,无染无著,清晰明了,圆朗曜世,无所对待。那么这个“正念,常怀欢喜,以饮食、衣服,施佛及僧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”你说我没有这个前提,直接以衣服、饮食,施佛及僧,那亦得往生阿弥陀佛国。所以这个无相与有相有一个过渡方便,也就是说的取相方便。
佛说种种法中,离不开二谛教法,就是真谛与俗谛的教法,若真谛不摄此类有情,那就以俗谛教,俗谛呢亦可以饶益有情,令得解脱。佛不舍一切有情的,设立种种教法,饶益种种种类有情,令其得究竟安乐。俗谛。
二者、正念,以甘妙良药,施一病比丘,施一病比丘,及一切众生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现在我们这个出家众中呢包括白衣之类的,多诸疾病,应该呢相互的爱护,相互的提携,这不是说出家在家。
正念,那你说我这个正念不好寻找的,那就是愿往生心亦是正念。愿往生心,因为取相嘛,那愿往生心是可以的,是比较好。愿往生心那就是愿成佛心嘛,愿成佛就是正念嘛。这个没问题的,这样呢对我们一个凡夫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。因为它的结果也就是你的愿望,愿望也就是你的结果。
三者、正念,不害一生命,慈悲于一切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“不害一生命”,很多人说我不杀生的。很多人,虫子啊生命不杀。但说 “不害一生命”可不容易的。我经常遇到出家人在家人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呢,这个害意啊、害心,这个“害”字啊,就是不管危害也好,伤害也好,这个害,不害,这个“不害”是特别重要的。“不害一生命”。这害生命这个方法太多了,我们周边看到的,听到的,甚至自己做到的、想到的,可能都太多了。所以说这个慈悲心哪,在我们学佛尤其大乘佛教中慈悲心是极为重要的。所以这个布施与慈悲是特别特别重要的。布施汤药饮食是十分重要的。僧人跟僧人之间,居士、僧人之间,僧人、居士之间,相互的依法的爱护,包括我们对这个疾病的治疗,对心理的治疗,就是法疗,法药,那么这样于人都是十分有意义的。那么可以使我们健康。慈悲呢,亦复如是。
往生彼国的这个正念。因为这个正念在前哪。像这个无相正念中,所谓的正念自然。因为我们这个正念自然,正念自然这个力度够不够呢?(若)不够,那正念往生。正念往生虽是取相,但它有方便,所谓的方便——生即无生,假于生而得无生之报,为何不行呢?说往生彼国,安心彼国,无假造作,生即无生,取相即无相。所谓的取相之时得无相方便,那么取生之时得无生成就。这个没有疑虑的。
四者、正念,从师所受戒,净慧修梵行,心常怀欢喜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受戒。像在家白衣中啊,受戒的机会是十分多的。像我们这个僧众呢在南传我感觉他们有特别好的办法,好比说半月半月的与沙弥重授。每个沙弥半个月重授一次。重授,半月与沙弥授一次戒。好比说白衣来到寺庙授受八关斋戒等等,或者三皈五戒,八关斋戒,这样呢是不可思议的。那比丘怎么办呢?他有七日布萨之方便,布萨方便、诵戒方便。所以呢,各得其利益。那我们像这个在僧法中,半月半月与沙弥呢能重授与沙弥戒,比丘得到了仪轨的学习与这个修行的训练;沙弥呢又重新得到了戒法的教育与增上,那么这是很好的方法的。南传的每次诵戒,他们是半月诵,都会与沙弥重新的——这比丘们在一起诵完戒以后,与沙弥重新授一个戒,这样呢十分效果好。
实际呢就是,学戒用戒,非一时之事,是毕生之事啊!很多这个汉传佛教的僧众呢往往对这个认知呢是有差异的。认为受了戒了就一了百了了。实际呢是需要不断地深入学习、实践、相应。这个是一个所谓的受戒,受戒往生。因为对戒的喜悦就是对佛的喜悦。戒是世尊所制戒,非是一切菩萨贤圣所制。所以受戒之时即是见佛之时,见法身分,每一条戒呢都是佛的法身分。
为什么末世学戒的这些律师们啊、出家律师们有几大善巧呢?若真正的学戒者有极大善巧,乃至未来生中也有极大善巧。实际僧人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。何以故呢?就是有学戒的这样一个厚重的基础,以这个的空间,有我们这种权利、这种身份的优势、时间的优势,也有受教学习的优势,其他人所不具,要是丢失掉十分的可惜。
因为戒律的学习呢是生生世世的利益。虽然呢我们一般的在受戒中说尽形寿之功德,实际不是,实际这个尽形寿呢是尽未来际之行,多生之行啊。这个无漏戒体能令众生在出离生死、成就究竟道业一直起着支撑作用的。所以出家人这个身份呢,极为的独特与有优势的。要是我们不去学习戒法,实在是可惜!我们不管以什么身份在这个世间,但是真正能有学习戒法、实践戒法、教授、传达戒法的人呢,也只有僧众了!所以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要有一个认知。
五者、正念,孝顺于父母,敬奉于师长,不起憍慢心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孝顺父母,敬奉师长,不起慢心。这个不起慢心从哪儿来呢?许多人说我很骄慢,那你就多从孝顺、孝养、孝敬、孝心这个角度来面对长辈。这个长辈呢,是我们去掉骄慢的最好的供养、爱乐实施的一个对象。要没有这个长辈呢,在同参道友中,你想用恭敬、孝顺的心十分困难。所以说呢,这个寺院要有年长的僧众啊,或者有老修行菩萨们在,年轻的僧侣啊或者什么的要能经常于长辈有这个恭敬心,可以去除我们的骄慢与伤害。那在家居士亦复如是,对师生父母等常行孝养、孝敬、孝心,这样呢我们的慢心就无从炽盛,无从成熟了。那么僧众呢,过去在寺庙中啊,有老年出家师父啊,大家多乐意侍奉,侍奉干什么呢?以成熟出世资粮啊。那现在说,我就骄慢,我年轻、身强力壮,我这么照顾爱护他们干什么呢?实际不是啊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啊,都要面对的。不能自恃自己年轻啊、力强啊,去藐视傲慢于长辈或者说先行出家之上座。这样呢我们身心都会健康的。许多出家众呢在这个地方的认知呢可能是需要调整一下,那么在家居士亦复如是。
孝顺呢是身心健康的唯一依止。不相信我们看看骄慢的人,多受其勤苦,骄慢的人呢多荷负不应荷负之虚妄业,所以呢恭敬心特别重要,恭敬与孝顺哪,对出家在家学佛之人来说十分十分的重要。现在很多年轻人经常会说自己的身心智慧不够是怎么回事呢?就是对父母师长的孝顺不够。这不是说师生父母需要你的孝顺、恭敬,不是,是你自身之必需。往往呢我们对父母的这个——好比说对父亲不好的人,这个人的事业要想有成就,一定会有大的阻碍;对母亲不恭敬、不爱护,想有智慧方便,一定会受到阻碍的。那么出家了,你说我们出家了,我们跟世俗人没有关系了,那你要于慈悲与智慧,……有慈悲的人,有智慧的人,广行尽孝,你会得智慧慈悲的加持。若不然呢,那么智慧慈悲与汝无缘。
那很多人说佛是修来的,实际呢我们讲说孝为至道,孝为戒,孝者名以为戒。不管是过去的大德或者是未来的成就者,若离开孝敬之法,想有成就,那实在是难中加难,那是侥幸之心哪,实不可得。
菩萨戒中就讲了一个孝道,从十重四十八轻中,自始至终呢就讲了一个孝敬、孝顺哪,一个孝法。实际就是善良地饶益有情,而不取于名利,这个样的一个大孝!所以说呢敬奉于师长,不起慢心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我们在家居士呢一定要注意这一点,孝顺父母的孝心比孝养要重要;孝养比所谓的虚假的孝敬要重要;孝敬要比不孝顺重要。很多人说哎呀我很孝敬我父母的,但是呢我不养他;有人说呢,我养他,但我对那老头儿没好感,这人呢没有孝心,没有孝敬的。所以呢孝敬、孝心、孝养都很重要,对我们一个博地凡夫来说,也就是我们身心健康的一个缘起。
许多人的家庭不幸,由于父母啊过去的业力所致,所以呢对子女的照顾多有不周,有人就怨恨、迷失于父母的业相,这样的人往往身心呢就会出问题。就像我们的父母若是在作为上,师长若是在作为上有不称你的心的地方,这并不影响你对他们的孝顺、孝心、孝敬,不影响的。要是影响了呢,那一定是你的借口!所以呢对师生父母的孝顺,是十分重要的。
印光法师讲啊,说一切修法从恭敬中求,从恭敬中修。那么天亲菩萨呢讲了四修法中,不管是无间修、长时修、毕命修,那么第一个就是恭敬修。这个不是他人的需求,一定是我们学佛健康的需要。这个健康呢是身心所需啊——你身体需要,心理也需要。这是现世大利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。一旦我们身体出问题了,你检查,基本上是我们在孝顺上出问题了,或者说在伤害周边的有情问题上出问题了。大部分都是这样子的。心中虚伪,招致病难。你只要虚伪业一旦成熟,凶狠业一旦成熟,你的病难就来了,很快就会现前。
因为这一条是跟我们现实的利益呢比较贴切的一个,所以说就提的多一些。希望诸位善知识呢尊重自己的福德因缘。好比我们周边有老人、有病人、有患者、有诸多不如意的痛苦者,我们若予法、予食、予医、予劝慰,那么这样的福德因缘都是不可思议的,若出家若在家。所以呢悲田第一是十分重要的!悲田第一。过去佛在经典上是这样讲啊,这个慈悲饶益世间苦难之有情,于供佛功德呢尤为殊胜。何以故呢?成就悲心故。那么悲田呢,对我们学佛人来说特别的重要,就是真诚地饶益有情。在我们现世中这是特别需要修持的。
六者、正念,往诣于僧房,恭敬于塔寺,闻法解一义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“正念往诣僧房”,这个僧房啊,实际过去这个僧房是啥呢?不是说到僧人住舍中,一定不是这个。这个僧房呢就是寺庙之义。有的居士说:“这我可有机会了,到哪个僧人的那个房间里好好的坐一坐。”一定不是这个,这个僧房就是讲的僧伽、招提、寺庙这样一个代名词。实际呢僧房呢,最好我们作为居士,不要到僧人的住室中去,这样呢会扰乱僧众的清修,动摇他们的清修的愿望,会唤醒他们的世俗,这样呢会危害于僧众的,不光不获福报,可能多招讥嫌,乃至说引起一些世俗的争议。所以说居士一定不要去僧人住的地方。最好有地方了呢到一些公共的地方呢大家有事情谈一谈。因为我们是学佛人,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。对不对?可以在任何地方大家坐一坐,客堂啊什么的。这个地方要注意。尤其是僧众,尤其是男女之别啊,这个僧房中呢一定要注意的。尤其是个体之行为,我们因为很多人不了解僧人的戒律,只想到自己的作为,或者自己的情绪,或者自己的感知,或者自己的感情,很容易带来负面的作用。所以说呢“诣于僧房”就是寺庙的意思。
“恭敬于塔寺”,像我们现在能在一起学习,在南传佛教呢我们只能在那个地方,提示一下。很多居士到过南传佛教的塔庙中,那么呢男女他们这个区别是很大的,就是要区别开。干什么呢?各在本位,相互的护持,相互的有益的共存。所以恭敬于塔寺,闻法解一义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七者、正念,一日一夜中,受持八戒斋,不破一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一日一夜,在这个八个戒中,不去破坏它。像许许多多居士都受的不是一日一夜。当然出家众呢就不用说这个事情。我们就因为这一日一夜斋戒的功德往生彼国。
八者、正念,若能斋月、斋日中,远离房舍,常诣于善师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“斋月、斋日”,这个呢许多人都受过菩萨戒,在家菩萨戒。在家菩萨戒中呢有许多斋法。这个斋呢就是所谓的过午。一定不要把这个斋当成什么吃素食之类的。许多人说我现在吃斋了。我说你吃不了斋,你吃什么斋啊你。吃不了斋,是不吃了是过斋了,过午,这个菩萨戒呢是有讲的。很多受了菩萨戒了也是这样说,说哎呀我现在吃斋了。我说你吃什么斋呢?就说我这一天吃素。我说吃素跟这个吃斋不一样的。斋日就是过午不食,当然素食呢肯定是菩萨精神的,这个没有问题的。生大慈悲,不食一切众生肉,食一切众生肉呢断灭大慈悲种子,这在佛的菩萨戒中呢是有真切的教诲的。那你说你食肉,那鬼神看着你就害怕;鸟兽看着你就害怕,就会跑;狗看到你就会狂吠。为什么呢?你有杀心啊。所以说这个呢,过午,斋,“斋日、斋月中,远离房舍,常诣善师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”那么呢亲近善知识来交流于佛法。
九者、正念,常能持净戒,勤修于禅定,护法不恶口,若能如是行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“常能持净戒,勤修于禅定,护法不恶口。”我们这个时代呢,这个恶口,是这个口业,恶口。可能是这个人的果报真是不一样,有时候听到这个恶口让人胆战心惊的。这个恶口呢会招来嗔恨业,就是他人之嗔恨。说人常恶口者招人记恨呢。所以呢,我们平时说话呢,要站在对方的角度,做调柔心。善巧者就不会说恶口。现在有情呢就是往往呢以威相加,就是恶口相加。这个恶口相加呢,就会造成很多不可思议的伤害,人会记恨呢。现在人和人之间呢特别容易记过,记对方的过,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的。要是恶口了,及时忏悔,不要残留。一旦残留呢,后面很难相处。所以呢,假设是业习深厚的人,有过恶口,那么就去给对方要及时的忏悔。这样呢就能自他调柔,不以恶相加,我们共处之时呢各有方便了。人以善良相交呢,就是各得其便;人以恶意相加呢,就是各得其害,相互伤害。这个一定要及时的认真的去面对这些事情。那么这样能往生。
十者、正念,若于无上道,不起诽谤心,精进持净戒,复教无智者,流布是经法,教化无量众生,如是诸人等,悉皆得往生。’
“若于无上道,不起诽谤心”,这个诽谤法啊,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大共业。当然我们很多在座的人说“肯定我不会谤大乘教典,不会谤法的”,也不敢说。我记得最初最初,我们谈念佛、谈般舟的时间,听最多的实际都还是学佛人的攻击,什么不好听就说什么。过去说提到唯佛是念,说大家要真正的在念佛法门上得到真正的利益,唯佛是念,众生之业呢摒舍于下,不做纠缠,这样呢有念佛方便。如是之言呢就会遭到很多人的说法。说“你怎么不提倡持戒呢?你怎么不提倡善恶呢?你怎么怎么样的……”哎哟,实际呢这个在大乘教法中啊,人是最容易攻击、诋毁、诽谤的。尤其是自以为自己一身正义者、正气凛然的人啊,最容易谤法,认为自己是个护道士、卫道士是一样的,最容易诽谤大乘经典。
记得我早期还不敢提这个般舟。有的人在走般舟,我也知道他们在走般舟,从来没给人提过。后来偶尔呢有几个法师在一起谈般舟这个事儿,就听到一个法师这样说,现在那些所谓走般舟的人都是灭佛的人,什么般舟法,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……我说呢,实际我们不能恶口的。所谓的恶口就是正气凛然的去诽谤佛法。我说呢,要体验、要观察、要思维以后,要思维以后,要有依据以后再言说,有依据了再言说。你要是找到依据了再去言说才有方便,要不然呢多是诽谤。虽(这样)说呢,挡不住。很多年过来了,看看,说这个“于无上道不起诽谤心”,实际真是很难得很难得的。大部分人我们会自己认为自己不会诽谤大乘佛教的,或者无上教言。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中这样发愿说:设我做佛,十方众生,(至心信乐)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。很多人都笑了,“反正我不会五逆,也不会诽谤正法”。实际呢,阿弥陀佛发这个愿的同时,就提示我们啊,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五逆谤法者多啊。这句话有点儿重,但是可以引起我们的一种自我测试。
精进持净戒,复教无智者。教无智者是不容易啊。因为我们现在的修行之力多有阻隔,多是以凡夫身相互的在流转,所以施教甚难的。所以一般我们都用共同学习啊这样的方式来相互的激励,要不然呢就有一定的困难。
“流布是法,教化无量众生,如是诸人等悉皆得往生。”那么这十种往生中呢任何一种与我们有关,往生就给我们能造成事实。那么这就是说我们自力愿往生。何以故呢?佛愿周遍一切时处,普摄一切众生,随机感应,不舍有情的。那我们愿往生之时就是佛接引之时。这个我们愿往生之时啊就是佛接引之时,你一定要看到这一点。那我们就知道,阿弥陀佛随机感应靡不周,垂手接引众生不离刹那,无有时间之隔。所以我们动念往生,愿往生之时,也就是阿弥陀佛垂手接引之时。你动念愿往生之时,也就是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加持成就之时。这个佛身是周遍于法界的,所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。众生心念往生之时,阿弥陀佛垂手接引,即现目前,不离前后。
所以说呢,这十条之中,我们有一条相干者,愿往生者,守护一条愿往生,那么往生利益必成为事实。
尔时会中有一菩萨,名山海慧,白佛言:‘世尊!彼阿弥陀国有何妙乐胜事,一切众生皆愿往生彼?’
实际这个愿往生之心,对我们来说太重要太重要。我们举心动念,诸佛菩萨了知如手中庵摩罗果,就像掌中之物一样,清晰了见的。不要认为我们举心动念佛不知。佛有御法自在、通力自在、变化自在、接引自在、施教自在,成就众生亦得自在。但我等一定要有这种愿望,才有事实之力。
那么山海慧菩萨提出来,极乐世界有什么样的妙事呢,大家愿意往生?
佛告山海慧菩萨:‘汝今应当起立、合掌,正身向西,正念观阿弥陀佛国,愿见阿弥陀佛。’
这跟《无量寿经》佛告阿难是一样,说“阿难,汝起整衣服面对西方,礼敬阿弥陀佛”是一样的。要是我们平时遇到急难、风险因缘,向西方合掌礼敬阿弥陀佛、祈祷阿弥陀佛。
【感恩心祈祷】
昨天我们讲了祈祷。这个祈祷的方法呢,感恩心是基础。以前我接触了西方一些,好比说是印第安人,这祈祷词的一些破译,包括非洲一些部落的祈祷的一些祈祷词的破译,包括对我们东方一些古老文化的一些祈祷的破译,大概的有一个共同点:就是现缘感恩。我总结就是个现缘感恩。它这个祈祷的缘起呢,就是现缘感恩。
我举一个例子,大家对这个祈祷再一次有一个概念。现缘感恩!他们破译了一个大概是非洲的干旱季节的一个祈祷词,这个祈祷词呢是用特殊的一些符号记载的。他们后来把它破译出来。大概是这样说的,说:“上天啊,因为雨水少,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自然环境,我们感激上苍,在这清新明亮的世界中,我们需要水,我们需要水。”——他没有怨恨,他没有怨恨干旱。他说:“给我们带来清晰明亮的世界,但是我们需要水。”假设呢我们现在一般的祈祷是什么呢?肯定是先怨恨一番,然后再说需要。
有一个大概是现在美国的一个地区,就是他们棕色族种人呢,也就是称为什么人呢,印第安人的一个祈祷词,大概也是这个样子的,有一次大概是水灾太多了,也是一个祈祷词,破译出来了,也是这样的祈祷词这样一个的,就是说:“上天哪,给我们这么多的滋润,这么多的滋润,但我们用不完,能不能减少一点儿?”(众笑)不要感觉到可笑。要是感觉到可笑呢我们就是会把感恩的缘起给丢失掉,结果就会有怨相排斥、相对立,你怎么能祈祷出来相应的结果呢?
我有一次在青海被耽搁在一个山口了,这个山口呢那个车子没有挂链子,就是没挂那个(防滑链),因为到那些地方呢,那个车子一定要挂上链条,不挂链条那个雪啊,那个(海拔)四五千公尺,或者五千多公尺(车)就开不动了。它下雪下得厚了,(车)就打滑。一直下雪没有太阳,我就做了个祈祷,我说咋祈祷呢?我想一想我以前所经历的事儿,哎呀,我说:“雪啊,真洁白,但我们需要太阳,太阳能使雪融化,滋润着大地,使大地更加活泼。”我就做了这个祈祷,太阳真出来了。
但是这个感恩的心呢不能有丝毫的虚假。你要是排斥于当下,你的心已经产生了对立。你后面的祈祷亦是对立的。那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感恩呢,好比说我们受到苦的果报了,我们怎么来祈祷呢?好比说我们命将终时我们怎么祈祷呢?一定还是感恩的!为什么我说我们应该欢喜地面对死亡呢?因为我们要去阿弥陀佛国土,说:“啊,我们要舍报之时,正是阿弥陀佛接引之时”,所以我们要感恩这个舍报的,感恩这个生命的终结,那么要迎接新的生命、新的未来。你一定不要藐视这个过程,一旦忽略了,我们的这个缘起上就会出大问题的。
接触了很多学佛者的,就在这个感恩上没有真正地去用过功夫。总是埋怨于当下,埋怨于环境,埋怨于他人,结果自己的心就被埋怨相续,而不能真正地获得自利与利他的善巧。
为什么提到这个地方呢?这个地方也是说面向阿弥陀佛来做祈祷。这个祈祷是十分重要、十分重要的一个修持。一旦我们祈祷得相应了,习惯了,你就会感觉到“佛住法界身”这个真实说。菩萨们哪,这个话很简单,但是要是我们真是在这个“佛住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”有反复的实践与了解,我们的心念,每一个心念你都会负责任的,你知道每一个心念就是你受用的全体,是法性妙用的全体,也是法性迷失蒙蔽的全体,你怎么来使用呢?所以,“佛住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,若人念佛,即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。”
菩萨们哪,这个祈祷,要知道,要了解“佛住法界身”这一个事实,这样一个真实的、如实的这样一个内涵的认知,我们一定要有。有这个认知,后面我们所谓的祈祷不过是自己心灵深处的呼唤,自己心灵智慧的开启。实际我们的心与法界心、与佛,决定是无二无别的,所以呢我们心作心是。心作心是我们应该怎么用心呢?那我们找到一个最好的用心的方法——祈祷!
有五分钟给大家解答的时间,明天继续学习。
南无对凡夫有情来说,对迷失有情来说,的确是一个很真诚的祈祷,祈祷之词,当然也是相应之词、具足之词、不二之词,但我们最初基本上用的都是祈祷的词。南无,我礼敬,我供养,我归命,如实安住,慑服烦恼,成就法身,无二无别。但多是开始以祈祷相入手的。
问:我们现在已经共同立了誓愿,那还能不能立一些自己的愿望呢?
师:共誓与别誓的问题。在佛教中呢,就有共誓与别誓、共业与别业的问题了。十方如来同一法身,这个是因为从缘起法中说呢,以法性故。像我们念的这个“四弘誓愿”——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我们一般皈依的时间都要发这个愿的,这“四弘誓愿”是什么呢?是一切诸佛如来共誓,这个共誓我们一皈依就要发的。那么诸佛如来呢,也没有舍这个共誓。所以四弘誓愿基本上我们都会读一读的。
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”(师领大家共念)。这个是共愿,一切诸佛都会这样发愿的。但是呢,诸佛又有“别愿”善巧,别愿,如弥陀四十八愿中,接引众生,接引之愿,这就是别愿。又如药师佛,“闻我名号,具三聚戒”,就是闻名具戒,这样你要是……这种愿望是很吓人的啊!我们一般不以为然。以名号功德得戒,你不害怕吗?药师佛发的什么样的愿呢?“闻我名号,具三聚戒”!以名号功德故,令戒清净啊。所以呢,许多寺院呢,就诵《药师经》,僧众诵《药师经》,干什么呢?以令戒清净故。
别愿、共誓,共誓、别愿,所以说这个法师提出来说,我们大家共同发了一个愿,能不能有别愿呢?完全可以!所以这个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呢,阿弥陀佛也发了一个愿说:“往生我国者,欲往他方世界,游化自在,就是修短自在者,亦能成就的。”何以故呢?就是二十二愿我们可以读一读,游历十方世界,修短自在,现前行普贤之德,超出常伦。这个呢,我们可以别愿设立。那一天我们讲了,你先完成你的大愿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得不退转,然后再完成你宿世的小的愿望,你对这个世间的染着啊、妄想啊,还没有达到的一些所谓的协议啊,你回来再说。但你要是不往生,这一生难免去轮回迷失于六道,那实在是可惜了。所以,先完成大愿,细微的作为回来再说。我写的一个序中说“先回家来”,先回家来,你先安住了,有家了,不是孤儿了,自己不是孤儿了,行化自在,你再出去玩儿,没问题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